查看原文
其他

国风·周南·樛木 | 诗经讲演录 ③

姜广辉,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-05-26



书名:《诗经讲演录: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》

作者:姜广辉,邱梦艳

出版社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
出版时间:2016-05



国风·周南



原文


樛  木


南有樛木,葛藟累之。乐只君子,福履绥之。

南有樛木,葛藟荒之。乐只君子,福履将之。

南有樛木,葛藟萦之。乐只君子,福履成之。


译文


 南方樛木枝垂下,葛藟攀援缠绕它。

 慈爱乐施的君子,福禄都会降给他。

 南方樛木枝垂下,葛藟攀援荫蔽它。

 慈爱乐施的君子,福禄降下扶助他。

 南方樛木枝垂下,葛藟攀援盖满它。

 慈爱乐施的君子,福禄降下成就他。


解说


先解释几个字词:

1.“樛木”,樛音鸠。木上竦曰“乔”,下曲曰“樛”。因其枝条盘枝屈节,弯曲下俯,故葛藤得以附丽而上。

2.“葛藟”,葛藤的蔓儿。

3“累”,攀援缠绕。

4“只”,语助词。

5“福履”,即福禄。

6“绥”,降下。

7.“荒”,掩盖。

8.“将”,扶助。

9.“萦”,旋绕。



这是一首祝颂诗,此诗全篇重在一个“樛”字,“樛”指树的枝条向下弯垂,以喻君子垂爱于在下之人,由此引发在下之人对他的慈爱乐施表达由衷感谢之意。全诗三章看似反复,却又步步递进。第一章以葛藟缠绕樛木为喻,祝愿福禄降临给慈爱乐施的君子;第二章以葛藟缠满樛木为喻,祝愿福禄扶助慈爱乐施的君子;第三章以葛藟重重缠绕樛木为喻,祝愿慈爱乐施的君子万福齐臻,安享福乐。祝愿者只用“乐只”二字,已包含在下者对君子慈爱乐施的德行有无限感激赞美之情。《诗经》中的其他篇如《南山有台》《采菽》等篇中所称之“乐只君子”,也是同样的意思。所以我们读《诗经》要能体会它字面后面的意味,体会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

这首诗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,学者说法不一。最有影响的还是《毛诗序》。《毛诗序》说:“《樛木》,后妃逮下也。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。”郑玄《笺》说:“后妃能和谐众妾,不嫉妒其容貌,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。”这些话今人也许不很懂了。我们在这里稍稍介绍一下中国上古社会的制度和习俗。


中国上古社会有媵妾制度,《礼记·昏义》记载:周天子的妻妾包括:“王后,三夫人,九嫔,二十七世妇,八十一御妻。”即除了王后正妻之外,还有120个妾妃。为什么天子需要有这么多妻妾呢?据说是为了多播“龙种”,以“广其子孙,继世不绝”。那么诸侯一级有多少妻妾呢?按《春秋公羊传》所说,诸侯一级,一娶九女,“娶一国,则二国往媵之。以侄娣从之”。那时诸侯之间讲究政治联姻,门当户对,一国诸侯娶另一国的公主,需有其他两个同姓国选送8位侄娣辈的小妾随嫁,这叫“媵妾”。再往下,卿大夫一级有多少妻妾呢?按《白虎通》所说,卿大夫一级官员,“一妻二妾”。再往下,最低的士一级小吏,“一妻一妾”。至于老百姓呢?“匹夫匹妇”,只能有一个妻子。



当然,实际上天子诸侯等的妻妾未必是那么多数目,但人数比较多,却是事实。天子、诸侯妻妾成群,相互争宠,于是便有了后宫之争。近年影视节目中后宫戏很多,都是写后宫中后妃争宠的故事,有时后宫斗争是很残酷、血腥的,那也是让国君很头痛的事。于是便有一个对后宫的后妃所谓道德教化的事。那就是让后妃们注重“女德”的修养。


在古代,所谓“女德”,包括六个方面:一是柔顺,二是清洁,三是不妒,四是节俭,五是恭敬,六是勤劳。后宫中最容易发生的事,就是后妃之间相互嫉妒。所以首先要教育王后或夫人“无嫉妒之心”。能援引地位低的众多姬妾“鱼贯而人”,按次序侍奉国君。这就是《毛诗序》诠释此诗的用意。


后世学者干脆就把《樛木》一诗附会到太姒身上。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,是女德的典范。文王之所以有“百斯男”,子孙众多,是因为太姒“无嫉妒之心”,能援引众妾进御于文王。众妾感激太姒的引荐之德,作《樛木》一诗来歌颂她。清代傅以渐主撰《御定内则衍义》,其中说:“制礼莫详于成周,逮下莫过于太姒,《周南》《召南》所载,无一非仁德厚施所及,而尤大著于《樛木》之章,众妾乐太姒之德,随所触而称愿之。”



《诗》无达诂。每一首诗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。《毛诗》一派的解释从后妃的品德去阐释,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。但不意味这就是正确的解释。宋代杨简《慈湖诗传》对这首诗就有不同的理解,他说:“今观是诗,殊无后妃之状,惟言君子尔。”他说从诗文中看不出与后妃有什么关系,这首诗实际上是说“君子”能够礼遇提拔地位低的贤士。诗人于是赞其德说“乐哉君子”,又祝“愿君子常有福而安”。更有人指出,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中没有将“后妃”称为“君子”的。


朱熹也看到了《樛木》一诗在解释上的矛盾,一方面他信从《毛诗》一派的说法,认为《樛木》是“后妃逮下”的典范之作,另一方面也感到将“后妃”称为“君子”有难通之处。于是解释说:诸侯夫人称“小君”,大夫之妻称“内子”,小妾称正妻为“女君”,后妃若有君子之德,也可以以“君子”目之。朱熹的说法太过牵强。学者多不信从。


明代丰坊伪撰《申培诗说》,他看到了历史上关于《樛木》一诗解释上的矛盾,于是另立新说:“《樛木》,诸侯慕文王之德而归心焉,故作此诗。”当时学界一时不知此《诗序》是假,多附会其说,认为文王之德远及南方,如樛木之荫下;小国有所归依,如葛藟之得所系。如《尚书·武成》篇所说:“文王克成厥勲,诞膺天命,以抚方夏,大邦畏其力,小邦怀其德。”文王之时,周邦东北面近于商纣之都,西北面近于犬戎之域,其教化只能向南方推行。云云。这种解释从史实上说,有其合理性,但其经说却建立在一部伪书之上。



现代学者多不相信古人的解释,认为这是一首贺新婚的诗,根据是来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《寡妇赋》。其中说:“伊女子之有行兮,爰奉嫔于高族。承庆云之光覆兮,荷君子之惠渥。愿葛藟之蔓延兮,托微茎于樛木。”这是对女子初嫁夫家的描写,意思是说:这女子真有福啊,能嫁到这样的高族人家。承受公婆的呵护啊,感受夫君的恩爱。愿葛藟之蔓延啊,托微躯于樛木。实际上,潘岳的《寡妇赋》只是借用了《诗经·樛木》一诗的典故,为己所用,并不是解释《诗经·樛木》一诗的本意。且潘岳的《寡妇赋》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的,所言“愿葛藟之蔓延兮,托微茎于樛木”,有自谦之意。若第三者用此诗来贺新婚,岂非故意贬低女方的家族吗?古代社会,虽然在家庭中是男尊女卑,但对男女双方的家族而言,结婚意味着“合两姓之好”“结秦晋之好”,怎能视为女方家族依附男方家族呢?


新近出土的战国竹简《孔子诗论》说:“《樛木》之时,则以其禄也。”认为此诗讲的是君子如何持守福禄。至于如何持有,《孔子诗论》没说。但《樛木》一诗本身已经说了,那就是对在下之人要能慈爱乐施。在上之人能慈爱乐施,在下之人就会感恩戴德,君子之福禄也自然会长久。我们认为《孔子诗论》的评论是比较朴素而合理的。


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,这是一首祝颂诗,以樛木来比喻君子垂爱于在下之人。由此引发在下之人对他的慈爱乐施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意。我们认为,这样理解此诗,或许比较稳妥。



更多《经典阅读计划》内容

· 国风·周南·葛覃 l 诗经讲演录 ②

· 国风·周南·关雎 | 诗经讲演录 ①

· 听姜广辉教授谈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 l 经典阅读计划



图片来自网络

编辑:刘颖

特约编辑:高擎擎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